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他们在跳舞!真好!

昨天,新加坡沉醉于Formula One的喧嚣。

的确,我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新加坡夜景。在F1开始前,常经过赛车场,看到很多的外籍劳工日以继夜的赶工,还曾担心万一工赶不完,怎么办。

在赛车场附近,有另一群外籍劳工也不分昼夜的赶工,忙着在建IR。你可以想像,两年后,当IR竣工,新加坡的市区风景线会有另一种风貌。

在我们欢呼赛车的精彩,赞许新加坡的成功,然后尽情的欢舞之即,展望新加坡将迈入另一个新的纪元时,我们是否忘了为这个赛事地点流下了血汗的外籍劳工呢?或者,因为提供了他们就业机会,付了薪金(即使是廉价的),这是一项公平的交易。

同一天,我在小印度跟一群外籍家庭雇佣和客工排戏。到了最后,编舞(也是来自尼泊尔的外来人才)放了一段音乐,让他们先发挥。音乐一起,从开始的拘谨,很快的,客工和雇佣很尽情的舞动身躯,霎时,听到的是笑声,让人深深的感动。跳完后,客工Abul Talib说:好久没这么跳舞。

在一旁刚好有一个雇主,陪着她的雇佣来看看雇佣每个星期日来做什么。我看到雇主微笑着看他们在跳舞。然后雇主跟我说:真好!

是的,真好!

他们需要的是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是隐蔽,不公开的。我们会让客工在赛车场上跳舞欢庆他们的努力吗?常看到的画面是:新加坡人欢愉的在场地拍照,但是,客工则在一旁看着我们享受着他们的辛劳。

我们需要他们,却没有想过他们的需要。实在不能想像,为什么政府决定引进这么多的客工,竟连最起码的住宿问题都没有考虑。

在夸自己的成功时,在享受着成功,有没有想想有十万名客工竟然没有床睡觉?

而要为客工建宿舍,却引来这么大的反抗?

歌舞升平的背后,是无情的面孔。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08

白色空间



戏剧盒
白色空间之编剧系列 II
召集中文剧本创作人
详情:为期18 个月的剧本引导创作室
报名截止日期:2008 年10月15日

什么是《白色空间-编剧系列》?
《编剧系列》是个编剧孵化室。这个企划的宗旨是为本地华语剧团培养优秀的编剧人才和新的剧本作品。

由于本地的华语戏剧圈缺乏创作新秀,戏剧盒希望这项企划能够成为这些人才入行的一个平台,同时也为本地的戏剧圈注入新生命。

戏剧盒于2007年推出了《白色空间之编剧系列》,选出了6位新剧本创作者和资深编剧们通过定期的沟通与互动,催生了新一波的原创剧本。在经过一年的孵化及引导工作后,这些华语剧场的新秀们的剧本已在2008年新加坡戏剧节中公开演读。

孵化室的运作方式
随着编剧系列 I 的剧本迈向另一个里程碑,我们也要开始为新一批的剧本展开孵化工作。

4 位经验丰富的本地编剧柯思仁、张子健、黄浩威和李世炬将担任《编剧系列》的引导者。他们会各自负责引导1至2位参与者的创作。引导者将会以交流、辅导的方式和参与者进行为期18个月的孵化过程。这期间,每位参与者也将会有至少两次的剧本演读会。

最后,戏剧盒将在参与者和引导者当中各选出2至3部剧作公开演出。

编剧系列II
有意者须以中文进行创作,而且未曾或发表不超过2部被公演的舞台剧本便可报名参加。

有意者请将以下文件连同个人资料(包括联络方式)以电邮或邮寄的方式递交至戏剧盒。

截至日期:2008年10月15日
地址:14A-C Trengganu Street, Singapore 058468
电邮: blancspace@dramabox.org

必定呈交文件包括:
1. 一篇不超过500字的剧本简介或原创故事节录。
2. 一篇个人介绍,以让引导者们能更了解申请者的背景及想创作剧本的理念。

任意呈交文件有:
3. 一篇关于您对戏剧盒的了解及印象的短文。
4. 表达希望向那位引导者受导的意愿及原因。

欲知更多详情, 请查阅: http://blancspaceplaywright.blogspot.com



关于引导者

李世炬
目前为戏剧盒艺术工作伙伴。曾经编写、执导的作品有《继续便秘》(编、导),《逃亡》(与郭庆亮联合执导)、《Hazy Love 97》、论坛剧场 《吃饱了吗?》、《在晴朗的一天出发》(2002)及《我的香蕉你分给别人吃》(1999)。他在2000年联合执导的《静静燃烧的夜》,也深受媒体的好评。

柯思仁
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学与研究重点是现代文学,剧场与表演。编写的剧作有:《舞国女皇》(与刘晓义合著),《骨骨》,《市中隐者》,《刺客·乩童·按摩女郎》,《适度的梦》(后二者与陈英豪合著);也出版了两本剧本集。2006年新加坡艺术节的《独在家乡为异客》也改编自思仁的剧本,以及他与黄浩威合著的书信散文集《如果岛国,一个离人》。

黄浩威
目前在初级学院任教,除诗歌、散文与剧本创作外,也写社会与戏剧评论。著有书信散文集《如果岛国·一个离人》(与柯思仁合著),以及散文与社会评论集《查无此城》。浩威与Alfian Sa’at合编的多语舞台剧《逃亡》获海峡时报Life! 戏剧奖最佳剧本提名。其他剧作包括《禁事(不可考)》、《欲望岛屿》(Life! 戏剧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如果岛国,一个离人》也被改编成舞台剧《独在家乡为异客》,于2006年新加坡艺术节搬演。

张子健
现任十指帮总舵主,近期编导的剧包括第5届Life!戏剧奖最佳剧作“Furthest North, Deepest South”和荣获第6届Life!戏剧奖最佳导演奖的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他在1998年创作的 《Pan Island Expressway》(PIE)受到广大的注目,并让他获得新加坡剧作家奖一等奖。子健也在2006年获颁国家艺术理事会的青年艺术家奖。

Monday, September 08, 2008

A. Samad Ismail (续) - 历史的独白

这是今天早报刊登的一则新闻, 内阁资政发唁函给A. Samad Ismail 的家属。

注意资政如何同时也在为我们书写了这段历史。由一个还活着的人,记述了一段他和死者的历史。只是,死者已不能与他对话,所以也不知道死者如果不认同这样的陈述,他的论点又会是什么。这段记述只是一个独白。

报章也没有刊登A. Samad Ismail 的 亲友对于资政这段记述的反应,也没有对这段历史有更深邃的探讨。这段记述变成了唯一,也是最有权威的历史的陈述。

这几年来,每每60年代的有关左派人士去世时,资政都会发唁函,做出同样的记述。这些唁函以独白的方式,在报章上,被书写成‘官方’所认可的正史。没有人发出质疑,一切便也盖棺定论。

在岛国,历史是只是一种独白罢了。


内阁资政李光耀前天发唁函给已故马来西亚前资深新闻工作者,并被形容为“独立斗士”的沙末依斯迈的儿子哈末,对他父亲的逝世表示哀悼。

李资政是在1953年受当时的《马来前锋报》总编辑尤素夫依萨所托,担任在紧急法令下被拘留的沙末依斯迈的代表律师后,到圣约翰岛上的拘留营首次同他见面。

在这封唁函中,李资政表示当他在复审委员会面前代表沙末依斯迈辩护时,得知当时的政治部有证据证明他是个共产主义分子,负责领导当年的马来亚反英同盟的马来人分支。

在沙末依斯迈获释后,两人成了朋友,李资政当年还邀请他和一起被拘留的蒂凡那,参与成立人民行动党的讨论。但是,在1957年党内的亲共和非共两派闹分裂之后,两人未曾见面。
  
李资政在唁函中对哈末说:“他知道我和我的同僚所要争取建立的是个非共社会主义国家。当《马来前锋报》在1957年迁往吉隆坡时,他也跟着去了吉隆坡。” 他说:“作为一名多产作家,他很能干,也很敏锐,很快就赢得了吉隆坡的巫统领导人的信任。这并不令我感到意外,因为他具有与生俱来的接受已改变的现实的能力。”

沙末依斯迈离开新加坡后,就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被移民局禁止入境。但是,李资政回忆说,当沙末依斯迈后来表示有意到新加坡探访他的家庭时,他于是建议取消对他的入境限制。在回去吉隆坡以后,他还写文章客观地描述新加坡马来人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以个人来说,我们是朋友。在政治上,我们却分道扬镳。”
  
沙末依斯迈是于上星期四在吉隆坡的医院病逝,享年84,身后留下遗孀哈芘芭及10名儿女。

他在17岁时考取高级剑桥文凭后,就加入1939年在新加坡创办的《马来前锋报》担任记者。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后,一批报人因不满日本统治而相继离开,他未足20岁便成为总编辑。

夜间Formula One (续)

说白了,夜间赛车,只是个哗众取宠的概念。为了要出位,就想出了叟主意。可是,这样反而更浪费资源。当然,最后,只要抬出带来的经济效应能够抵消成本,就光明正大的为所欲为了。但是,所谓的成本计算,肯定没有包括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的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和社会成本。

有人说,这些opportunity cost非常的intangible,看不到,也很难计算出来。难道所谓的“品牌”就很容易计算出它能带来的利润吗?

就看你是有心还是没心。

Sunday, September 07, 2008

A Samad Ismail

又一个历史的消失。但是,没有太多人会在意。他好像就没出现过。

A. Samad Ismail 死亡的消息,只刊登在报章的一个角落。

在书写PAP的历史,不可以少了他的声音。可是,我们在学校里的历史书,都没听过他的名字。



Date: Friday, September 5, 2008, 10:53 AM
Sep 4, 08 7:06pm

Veteran journalist A Samad Ismail passed away at 6pm this evening at the Pantai Medical Centre in Kuala Lumpur. He was 84.

Samad, who is affectionately known as Pak Samad,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lung infection and was hopsitalised on Aug 25.

His remains will be buried at the Muslim cemetery in Bukit Kiara after Friday prayers tomorrow.

Samad was born and educated in Singapore. He completed his Senior Cambridge in 1940, just before World War II began, and entered journalism almost immediately, starting as a cub reporter in the newly established Malay daily, Utusan Melayu.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he did editorial work for the Japanese-sponsored, Berita Malai. The returning British jailed him in 1946 but only briefly.

After the war, he returned to Utusan Melayu as the assistant editor and his influence helped to promote Malay nationalism.

Former ISA detainee

His close ties to left-wing Malay nationalists and his anti-colonial stance led to a second arrest in 1951. Upon his release in 1953, he returned to his job at Utusan Melayu and became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along with Lee Kuan Yew.

However, disagreements with both Lee and with the Utusan Melayu saw him
leaving for Kuala Lumpur in 1959. There, he would head the Berita Harian and later the New Straits Times.

He remained a strong advocate of the Malay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continued to explore the complex dimensions of race and politics in Malaysia.

He expressed some of these thoughts through his Malaynovels which he began writing in the early 1960s.

In 1976, he was again arrested under the Malaysian Internal Security Act and was not released until 1981. Upon his release, he returned to the New Straits Times and took up the position as editorial advisor.He retired from journalism in 1988.

In 1994, Samad received the Ramon Magsaysay Award for Journalism,
Literature and Creative Communication Arts. He was
recognised "for applying his intellect and journalistic skills to champion
national independence, cultural revival, and democratic
nation-building in Malaysia."

__._,_.___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08

夜间 Formula One

为了夜间赛车,市区的街道都装上了照明灯。
届时,夜间进行赛车,照明灯一亮,跑道宛如日间。

奇怪,既是夜间赛车,为什么要把跑道弄到白天一样?干脆在白天赛车,不就会省事,省电,还有,还可以让住在附近的人,晚上可以安眠。